交通运输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 年)
2023年11月14日 13:36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于公路运输,主要研究交通信息与安全技术、载运工具智能网联控制与检测、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等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实现交通信息的智能感知、数据传输、运输网络互联等集成功能。

1)培养目标

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能将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独立地从事工程及产品设计、科技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相关领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培养方向

交通信息与安全技术;智能汽车与网联技术;车辆智能化检测技术;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技术;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

交通信息与安全技术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交通信息传输与通信技术、交通信息处理与融合技术、道路安全设施与安全驾驶装备的研发、道路交通事故再现与伤害预防技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等。智能汽车与网联技术方向以智能汽车和车路联网关键技术为研究目标,从而满足车路协同的整车控制的综合指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车路协同控制技术的智能汽车安全辅助驾驶策略、控制器设计及产品的研发;基于北斗或GPS系统的V2X智能网联控制研究;基于多传感器技术的智能驾驶汽车环境感知、决策控制及路径诱导等关键技术研究、试验及产品研发。车辆智能化检测技术向综合利用虚拟仪器、数据与信息监控等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车辆智能化检测系统理论分析、试验及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研制车辆及核心部件的检测软件、监测及测试设备;设计汽车性能测试试验台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技术向从系统工程角度优化交通运输系统资源配置,科学规划与管理,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物流信息化、智能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静态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路网规划与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数字城市交通技术,运输生产组织与管理,仓储布局优化,数据备货,供应链管理优化,新零售数据分析与库存管控优化等。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方向对交通大数据处理、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建模理论方法在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以数据驱动,数据资源整合,共建共享,融合与挖掘,协同管理、智慧服务为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数据分析,站点出行热度分析,交通时空关联分析,方案决策,交通管理大数据分析研判,交通运行规律分析,公交运营监测分析,路线评估。

3)师资队伍结构

本学科师资队伍具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硕士生导师19人。拥有博士12人,占教师总数57%100%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45岁(含)以下中青年教师占43%,后备力量充足;非本校毕业比例80.95%;梯队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4)近五年科研项目情况

近五年学科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2项,累计进款800余万元;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进近700万元。此外,获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

5)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近五年学科发表核心层次以上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EI论文2篇,北大核心30余篇。

6)科研获奖与专利情况

近五年学科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与软著多件。获省科技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奖4项,出版教材1部、立项教材1部。

7)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科拥有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与其他高校、企业共建省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校级基地5个。

8)奖助体系

学校重视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奖助标准,建立完善了《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奖学金评选主要量化指标》等相关制度,使研究生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评选与发放公开、公正、规范、透明,奖助水平在同类高校中处于较高水平。获国家级奖22项,省级奖32项;或国家奖学金3人、“万得奖学金1人、校长特别奖学金1人,学业奖学金114人,新生入学奖学43人。

9)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主要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总学分不少于32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为18-20学分。学位课分为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非学位课包含必修课与实践环节(4学分)和选修课及补本科课程。选修课中设置了研究方向课,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本人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研究内容及国内外发展前沿知识的了解,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

学科基础核心课: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智能理论与应用、交通数据分析与建模、现代测试技术

专业选修课:Python机器学习(技术前沿课)、汽车虚拟测试技术(案例分析课)、汽车智能网联应用技术(校企合作课)、专用与特种运输车辆设计开发(校企合作课)、交通事故再现与鉴定(案例分析课)、高等运筹学、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数字图像分析、建模仿真技术、交通安全工程学。其中:汽车虚拟测试技术、汽车智能网联应用技术以及交通事故再现与鉴定3门课程实行了专任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授课方式。

10)就业发展

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后签约单位包含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及合资企业、考取高等学校攻读博士学位等。近四年本专业学位授权点培养91名毕业生,毕业生均能找到与专业相关的领域工作。其中2名毕业生考取国内院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9名毕业生进入高校与事业单位,80人进入高新技术企业与运输公司等。本学位点毕业的研究生均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发展前景较好。

12)学科声誉

学科重点围绕辽宁省及辽西地区交通运输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实际技术需求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及应用最新汽车动力学系统分析、设计理论和方法,来实现相关行业的关键重点设备原理创新与技术突破,不断提高项目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学科在“共建、共研、共享、共赢”的模式下,创新教师能力提升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模式,在汽车悬架减振器测试装备开发、超级电容生产与检测装备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减振器产线智能测试系统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与锦州万得集团、锦州希尔达、辽宁陆平汽车、辽宁博艾格等多家企业形成了长期的纵深的项目合作关系,解决多项企业技术难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校企获辽宁省揭榜挂帅项目3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建设仍需加强

研究生实习基地偏少,应该进一步建立高质量的交通运输专硕研究生的实习基地,联合技术攻关、校企共建课程、联合编写教材、校内外导师联合授课和联合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尚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强成果转化能力。

2)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交通运输类研究生逐年递增,导师数量略显不足,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导师队伍,增加博士学位导师比例;校内教师的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偏弱,不能高效地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服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较少,不能与交通国际前沿进行接轨,申报省部级及国家级纵向课题审批率偏低。

3)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强化

交通运输工程学位授权点学院在软硬件投入建设方面的力度不够,导致近几年知名度不高,对于交通学科的研究实质规划不足,招生规模还有待扩大,校内外的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大多都是调剂来的生源。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提升育人成效

应进一步拓展可以与学位授权点能够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平台,并加大实践基地内部建设的力度,聚焦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的研究方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与基地的联系,在教材建设、导师联合培养、校企共建课程的建设力度,双方探讨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和新模式,提升育人的效果。

2)增加导师数量,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

根据学科发展定位实际需求,内部培养或加入导师团队或吸纳博士学位新教师作为人才储备,通过外聘研究所、相关高校的外聘校内导师、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式,扩展行业教师队伍数量,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支持教师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指导教师国际视野,紧跟交通发展最新趋势,为广大导师提供更多横向课题资源,提升导师服务企业能力。通过提升导师数量的同时,保证导师科研和工程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将来申报省部级及国家级项目做好充分准备。

3)精准定位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内涵建设

利用学校实验室建设投入契机,增加交通类研究生培养实验室所需的软硬件设备,通过进一步梳理交通研究方向,内部培养与外引相关研究领域人才等方式,鼓励交通类导师多参加国际和国内组织硕士点建设与研究交流活动,建强学科内涵。通过内涵建设和进一步线上线上结合招生宣传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科在兄弟院校之间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教师关注、吸引更多考生报考。

4)创新导师培养理念,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应该充分利用MOOC平台等线上学习平台进行课程结构知识体系的优化设计,提高授课的广度,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拓展知识面、了解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搭建校内与企业导师校企交流平台,围绕产业链进行相关自身知识储备体系的更新,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Baidu
map